【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郑州全市法院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在综治中心才一个小时,就解决了拖了半年多的物业纠纷,不用去法院排队立案,实在太方便了!”近日,在新郑市综治中心物业纠纷调解室,市民张某拿着刚出具的司法确认书激动地说。这起物业纠纷,在专职调解员和法官的共同调解下,双方当场达成和解。
这一暖心场景,正是郑州全市法院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共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郑州全市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专业赋能、精准联调等措施,有效提升基层矛盾化解的法治化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今年1月至6月,郑州全市法院引导分流,通过综治中心相关机制化解纠纷3414件,司法确认807件,诉讼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多元共治“中枢站”的作用日益凸显。
流程优化破壁垒
司法服务更便民
“过去群众遇到纠纷往往直接前往法院,如今通过精准引导和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去法院前就能化解矛盾纠纷。”8月25日,郑州市中级法院立案庭庭长李文兵向记者介绍该院推动纠纷前端化解工作时说。
此前,王女士因培训机构拒退课时费诉至法院。案件被分流至综治中心后,调解员组织双方厘清合同条款,法官同步提供法律指导,仅用3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培训机构当场退款,王女士对此十分满意。
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郑州全市法院推行“调解前置告知书”制度,在案件受理时同步向当事人发放综治中心职能与调解流程等宣传材料,引导当事人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同时对成功分流案件实行台账管理、专人负责,确保每一起纠纷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以前调解成功后还得跑法院办理司法确认,如今在综治中心就能一站式办理,实在太方便了。”这是多名群众在综治中心解决纠纷后的真实感受。针对群众反映的“两头跑”问题,郑州全市法院对调解成功案件实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模式,让群众在综治中心一次性完成从调解到司法确认的全流程服务。
专业赋能夯基础
综治解纷强能力
日前,在郑州航空港区综治中心调解室内,退休法官耿传忠调解一起邻里漏水纠纷时,通过绘房屋结构图分析渗漏原因、引用民法典条款厘清责任等方式,两小时便促成矛盾双方和解。专职调解员小刘直言:“有老法官在,调解更有底气。”
为强化综治中心解纷能力,郑州全市法院精选包括退休“银发法官”在内的经验丰富的131名业务骨干入驻综治中心,每季度举办调解大讲堂,编制12类纠纷调解指引;推行“法官结对指导”机制,每个综治中心至少配备一名法官,每周驻点一天提供法律咨询,对复杂案件调解方案进行事前把关,形成“法院指导、调解员主调、群众认可”的良性互动格局。
针对家事、物业、交通事故等领域纠纷,郑州全市法院依托“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平台,完善“法院+N”工作机制,协同各职能部门设立专业调解工作室,将更多行业性、专业性力量吸纳进解纷队伍,实现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办。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利用专业调解已化解各类纠纷896件,平均处理时间从45天缩短至7天。
司法建议促治理
源头防范减纠纷
“这份司法建议直击保健品销售监管痛点,为我们提供了精准治理方向。”近日,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管局在回复法院的司法建议时表示。
此前,法院在审理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时,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健康讲座”兜售高价保健品,遂建议建立销售备案、场所巡查等机制。相关部门据此开展专项整治,辖区同类案件同比下降40%。
郑州全市法院不仅注重事后解纷,还着力推动从源头上减少纠纷,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成立类案研判专班,每月梳理高发纠纷,形成包含矛盾诱因、行业漏洞、治理建议的分析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规范治理建议并跟踪问效;同时,建立“制发—反馈—整改—回访”全链条跟踪机制,形成“司法建议白皮书”,每季度向党委政法委报送建议落实情况,对超30日未反馈的单位启动约谈程序,确保建议落地见效。
来源:河南法治报 记者 王晓磊 通讯员 付加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