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深观察丨一扇门,两区安:巧解老旧小区“开门”之争
去年年底,雉城街道金宇花园北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但一个关于“开门”的决定,却在相邻的金宇花园与明华新村之间掀起了波澜。
金宇花园作为老小区,车位极少而私家车极多,停车、内部行车本就困难。北区内还有一所幼儿园,遇到上下学高峰,更是一团乱。正逢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金宇花园计划在新增停车位的同时,将原本仅供行人和电瓶车通行的北门拓宽,安装机动车道闸,实行“南进北出”的单行管理,希望能有效缓解内部拥堵。
而在安装北门机动车道闸时,明华新村居民的担忧和反对声响起,大量车辆将直接涌向他们唯一的出入口。“你们小区是方便了,可我们这里老人多、孩子也多,本来门口就窄,车一下子多起来,磕了碰了谁负责?”安全,成了他们最核心的诉求。
作为基层“民情前哨”,这一争论为皇家湾社区民情观察员刘和平所获悉,在详细了解原委后,迅速启动问题响应机制,并反馈给县人大代表,也是皇家湾社区党委书记的邹存英。
邹存英意识到,这不仅是两个小区间的通行问题,更关乎邻里和谐与社区安全稳定。随即,她同几位民情观察员深入两个小区,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梳理焦点:金宇花园主张改造自主权,迫切希望解决内部拥堵;明华新村则坚决捍卫出行安全,担忧新增车流带来风险。 双方对“开门”的利弊认知存在巨大鸿沟。
展开全文
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专业支撑和有效沟通。一方面,邹存英充分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消防、交警实地勘察,并让观察员全程跟进,协助专业人员了解情况,确保各方信息对称。消防、交警部门从各自角度出发,表明通道宽度符合消防通行标准,但金宇北门通车确实会显著增加明华新村出入口的车流量,增加交通安全风险。这些专业意见为后续协商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社区民情观察员主动配合承担起协商组织者的角色,多次组织双方业委会、居民代表沟通。在前期协商中,面对金宇花园小区业委会的强烈不满,观察员耐心倾听诉求,运用共情技巧,先理解对方改善内部交通的迫切心情,再引导其思考。通过反复的换位思考引导,部分业委会成员的态度开始松动。对于态度最坚决的一位成员,观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恳谈,从社区整体利益、邻里和谐,以及明华新村小区居民合理诉求等角度进行沟通,最终促使其放下了对立情绪。
经过多轮协商,以及社区、代表和观察员的持续推动,双方终于找到了平衡点,达成共识:金宇花园北区北门不安装机动车道闸,按消防标准安装可开启大门,平时保持关闭状态,仅在紧急情况下启用,确保生命通道畅通;同时,在北门旁增设行人及电瓶车专用通道,方便金宇花园北区日常行人及非机动车出入;并要求幼儿园接送车辆一律停放小区外指定区域,以缓解小区内上放学时的拥堵。
一扇可能引发对立的“门”,在民情观察点的深度介入和专业调解下,最终变成了守护两个小区安宁的“安全阀”。这个案例生动展现了民情观察点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第一时间感知矛盾温度,精准对接专业资源与居民诉求,通过深度沟通弥合分歧。其“发现-协调-协商-落实”的全链条工作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矛盾,维护了社区和谐,更探索出一条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身边难题的基层善治路径。
审核:茆琪辉
编辑:蒋晶晶 钱亚文
供稿:人大雉城街道工委 钱亚文
2025年第60期
评论